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复旦通识·学人疫思|高晞:医鉴可资? 医学史教育

来源:当代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文转载自 澎湃新闻·思想市场 复旦通识专栏 ,欢迎大家前往该栏目阅读更多优质文章。 编者按 :疫情之下,“复旦通识”组织“学人疫思”系列,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邀请校内不

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思想市场复旦通识专栏,欢迎大家前往该栏目阅读更多优质文章。

编者按:疫情之下,“复旦通识”组织“学人疫思”系列,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邀请校内不同学科的教师撰文,从各自的专业领域与学术兴趣出发,对疫情展开不同角度的讨论,进行跨学科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复旦通识·学人疫思|高晞:医鉴可资?医学史教育浅谈

作者:高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12月中旬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在武汉去世,3个月以来,这场疫情对社会和人心造成的冲击已然超过病毒本身,原本极专业的医学术语,随着疫情势态的发展,与“隔离”、“封城”和“口罩”等词语相关联,成为普罗大众口中熟知的名称,逐渐具有了社会学的涵义。而因疫情导致的社会的隐形裂痕、区域性歧视、疾病的污名化,以及世界各国对戴口罩与否的不同文化阐释,“冠状病毒”的文化隐喻也正在形成中。无疑,“冠状病毒”会是2020年最深入人心的关键词。

冠状病毒模拟成像

疫情发生以来,除了从流行病学和国家公共卫生应对等专业领域探讨问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伦理和心理学等领域的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疫情的公共话题中,“传染病史”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不只是历史学家对此关注,社会各界对中外历史上发生过的疫情及其各国政府应对的经验与方式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媒体在报道上方面也强化了疾病史的视角,诸多历史学者或通过媒体发表见解,借助云端讲述“疾病与人类文明”的故事,正如前天哈佛医学文化学教授A. Bernard Ackerman在哈佛大学新冠病毒研讨会所说的,历史学家在疫情讨论中确实还有很多可贡献之处。

这样的事例,第一次是出现在SARS之后,2003年的疫情使“疾病史”--这一门完全边缘化的学科成为显学,当时,多少有点出人意外。近15年来,有许多优秀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者进入此领域,开拓出诸多新方向新题目,成绩斐然。只是,这股热浪在这几年逐渐退潮,许多当年热衷于医学史与卫生史研究的学者已经悄然离场或者转向。“新冠”伊始,历史上疫情的研究又一次成为热点,问题是这股热潮可能持续多久?是否再次会随着个人和社会对疫情记忆的淡忘而慢慢冷却下去?

历史也是传染病史

医鉴可资?历史研究可以很好地描述过去的疫情所带来的伤痛,缓解当下人们的恐惧或紧张情绪,历史学家也可以从文献中找到古今中外抗疫的方法,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抗疫策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医学史和疾病史的价值不应当只在特殊期间才能有所体现,否则,历史的教训真的会重来。

如何使医学史和疾病史不成为疫情的副产品?教育或许是使这门学科成为常态的理想途径。耶鲁大学一门“传染病史”课,早已制成网上的公开课,无论是对医学生还是公众普及传染病知识都是极好的教案。耶鲁医学院有医学史系,专门从事医学史、生命科学和公共卫生史的研究和教学,该系与历史学系合作为本科生设计医学史教学项目,面向将来从事医学、公共卫生或其他卫生保健领域工作的学生,并在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讲授医学思想、医疗实践和卫生机构的发展,将博雅教育与他们即将职前培训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应对当代医学面临的挑战。耶鲁科学史与医学史中心与历史系设计了跨学科的研究项目,探讨各种各样的主题,如美国的种族和医学、中国科学、妇女和医学、遗传学和生物技术、公共卫生和流行病、科学和国家、医疗技术和药物。

耶鲁大学

作为近代医学科学发展的产物,医学史是随着医学进步而产生的一门新型学科,它与近现代医学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西方医学院学生的基本学科之一。在欧洲医学院校常设医学史教学课程,综合性大学设有医学史和科学史、或医学社会史研究中心,提供医学史和公共卫生史的研究生项目。上个世纪50、60年代,47%美国医学院开设有医学史课程,但到70年代,随着医学分科细密化和治疗科技化,医学史教学缺乏资金的资助,一度被屏蔽在核心医学教育课程之外。


文章来源:《当代医学》 网址: http://www.ddyxzzs.cn/zonghexinwen/2020/1030/590.html



上一篇:中国执业药师现状分析
下一篇:医院个人思想工作小结

当代医学投稿 | 当代医学编辑部| 当代医学版面费 | 当代医学论文发表 | 当代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